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建议提案办理
重庆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第1193号提案答复的函
张昌红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超前布局我市AI制药产业的建议》(第1193号)收悉。经与市教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委、市科技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大数据发展局等几家协办单位共同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国家层面政策
国家层面正构建AI制药的全链条政策支持体系,通过顶层设计、技术创新和产业协同推动行业跨越式发展。国家发改委在《“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新药研发全流程监管,促进药物产业的精准化研制与规模化发展。科技部《关于加快场景创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应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强调AI在解决生物医药重大科学问题中的核心作用,重点布局靶点发现、化合物筛选等关键环节。国家药监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科学监管促进中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建立AI制药绿色通道机制,允许使用真实世界数据验证模型。
二、重庆市的相关政策支持
市政府出台《重庆市打造民营经济发展高地若干措施》,支持民营企业踊跃投身人工智能、机器人、自动驾驶、低空经济、生物医药、前沿新材料等未来新兴产业,开发前沿技术。市药监局推进“渝药创新培源计划”,聚焦“智能+医疗”融合趋势,从基础研究、临床应用到产业化全流程中梳理出60个高潜力创新赛道,前瞻性布局AI制药新赛道。重庆高新区出台了《关于促进重庆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办法(修订)》,瞄准数字医疗这一新兴赛道,从支持AI+药械研发产业化、推动数字医疗场景应用和鼓励成立“AI+”药械产业联盟三个方面,对数字医疗产业进行引导和支持。
三、当前工作措施
(一)引导传统制药企业提前入场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组织药企与科研机构共建联合实验室,推动AI靶点发现、分子设计等技术向生产端渗透。一是搭建平台推动院企合作。市经济信息委组织智翔金泰、华森制药等10余家药企与中科院、华为云等团队合作,促成华森制药与中科计算技术西部研究院签署《创新药物开发战略合作协议》,推动AI技术在靶点发现、分子设计等环节的深度应用。二是AI赋能加速成果转化。市经济信息委推动中科院计算所、上海交大洪亮团队、英矽智能等顶尖团队,孵化本土企业如重庆飞因科生物科技,加速AI技术在靶点发现、分子设计等环节的应用。三是完善临床转化支持体系。支持人工智能驱动的小分子药物研发及临床转化,开发新型靶向抗癌新药,并通过病理大模型验证平台优化临床试验设计效率。
(二)构建AI制药技术保障体系
围绕医学、生物学与人工智能融合,定向培养兼具制药经验与数据思维的复合型人才,强化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能力。一是学科融合科研协同。市药监局打造“渝药创新生态链”协同平台,突破传统资源壁垒,联动重庆医科大学、中国科学院重庆研究院等28家科研院所,强化医学、生物学与AI的融合研究,推动重庆医科大学等高校加快医学、药学、生物学等相关专业与AI制药产业结合,设置相关课程。二是基础理论研究突破。市经济信息委支持上海交大洪亮团队为中元汇吉提供AI分子设计服务,缩短酶催化研发周期;开发中药神经网络药效预测模型,助力中药成分解析。三是构建人才培养闭环。通过“AI+生物医药技术创新综合体”汇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医疗机构,形成“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闭环。鼓励高校、职业院校与本地龙头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产教联合体,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作为牵头高校之一,与巴南国际生物城等共建重庆生物医药产教联合体,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产业升级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三)布局AI制药数据平台建设
整合全域医药数据资源,构建标准化数据库与智能分析平台,破解研发中的数据孤岛与计算资源瓶颈。一是建设全域数据平台,支撑智能场景。支持建立AI制药全流程智能化服务平台,整合医疗记录、病理数据等资源,支撑靶点预测、受试者匹配等场景。二是构建算力基础设施,赋能智能发展。我市算力支撑体系初具规模,目前算力规模超6000P,智算规模超3000P,已建成西部算力调度平台,统筹调度新疆、四川、贵州等5省市9个算力中心资源,为药物AI研发提供超算支持。三是推进数据互通,促进协同共享。市卫生健康委发布全国首个省级《卫生健康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地方标准,规范行业数据统一采集通道入口,打造健康医疗数据治理底座,为人工智能模型和产品服务开发奠定数据基础。
四、下步工作计划
一是落实政策体系。加强对《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深化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改革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4〕53号)的文件落实。出台《关于全链条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设立“AI+数据”专项条款,覆盖研发、生产、审评全流程智能化升级。健全AI应用安全标准与数据合规体系,确保技术应用与隐私保护双向平衡,加速构建全域智能医疗服务生态。
二是建设平台载体。以打造“三医协同”数字化应用为抓手 ,畅通“三医”数据协同共享通道。联合相关区县重点对接国内头部AI团队及跨国药企数字化部门,争取AI制药功能性平台落地我市。
三是加强人才培养。继续支持市内医学相关高校和职业院校优化专业布局与课程设置,加强AI制药相关专业的招生。同时推动设立跨学科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满足产业对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四是优化创新生态。依托“渝药创新生态链”平台,汇聚生物医药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多方力量,实现生物医药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的融合。
五是重点项目培育。梳理一批重点项目反馈至市智慧医疗器械专班,建立重点项目培育库,对AI辅助药物研发提供定向资源匹配,并制定详细的研发计划和项目清单,加速成果转化。
此复函已经陈地龙局长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药品监督管理局
2025年4月14日
联 系 人:肖静杰
联系电话:023-60353661
重庆医疗器械质量
检验中心客户服务平台
主办:重庆市药品监督管理局版权所有 本站由重庆市药品监督管理局主办
网站标识码:5000000076 ICP备案:渝ICP备19005561号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1680号